大氣污染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,其中,霧霾成份顆粒之一,也就是VOCs(揮發性有機物)備受關注。日前,中國VOCs監測與治理市場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辦。
筆者從研討會上了解到,VOCs來源復雜,大體上可分為自然源和人為源。自然源目前屬于非人為可控范圍。人為源主要包括移動源和固定源,移動源是指汽車、輪船、飛機等各種交通運輸工具的排放,固定源中又包括生活源和工業源等,排放成分復雜,涉及行業眾多。
國內VOCs人為源排放量高于自然源,而且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和人口密集地方,同時VOCs人為源污染排放成分復雜,不僅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,還對人體健康有直接或潛在的危害。在這種情況下,國內對人為源VOCs的監測和治理更顯得迫在眉睫。
中商國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淑軍介紹,從“十二五”到“十三五”,VOCs政策治理體系經歷了從無到有,國家大氣十條出臺之后,相關政策進入密集出臺期。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把VOCs納入約束性指標。數據顯示,2020年我國工業源VOCs排放將比2009年減少430萬噸,由此帶來的市場將達到732億元。
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高健表示,VOCs像過去的煙塵、氮氧化物一樣,也應作為一個重要的物質來控制。針對全國VOCs污染的壓力,環保部陸續發布了一些關于VOCs監測治理方面的標準和方案,進行全國VOCs的治理。目前在VOCs監測方面,環保部監測司和大氣司共同指導VOCs監測減排。
在國家環境測試中心主任黃業茹看來,目前我國VOCs的監測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,特別在設備方面還有很多欠缺,尤其是國內低濃度標準氣體只能依賴進口。“我們的校準沒有標氣(標準氣體),這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大問題。沒有這個物質,儀器就沒有標準。”
地方環保部門官員也有困惑。東莞市環保局副局長陶謹認為,現在VOCs排放標準、監測標準、治理標準都不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“我們找過不同的研究機構測算,差距有的達到兩三倍。”陶謹說,“根本的東西就是底數要清楚,基數要清楚。”
多位參會人士表示,近年來我國多地的PM2.5污染已有好轉,但是臭氧的排量卻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幾乎沒有下降,未來臭氧將成為重要的污染物監測和治理目標。
這次研討會由人民日報社《中國經濟周刊》、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、中國·馬來西亞(欽州)產業園管委會和中商國能集團公司主辦,來自中央有關部委、地方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30多位環境保護和空氣治理人士參加研討會。